伍贰伍心理
贬损型幽默:好笑与冒犯的微妙结合
编辑:肖家琪
2022-07-27 11:55:53
浏览量:365
评论:0




2022年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震惊了在场所有嘉宾,直播收视率直线飙高。在颁典礼上,脱口秀演员克里斯·洛克(ChrisRock)在颁最佳纪录片”奖前,拿威尔·史密斯(WillSmith)子贾达(Jada)的光头开玩笑(贾达曾宣布由于饱受脱发症的折磨而选择了剃光头)。当时许多人都被逗笑了但当事人贾达明显感不悦并翻了个白眼,而威尔·史密斯直接走上舞台,狠地给了颁奖嘉宾克里斯·洛克一个光。

这一事件引发了网友热议:究竟是克里斯·洛克的玩笑失分寸,还是威尔·史密斯过度反应?

 

默与冒犯并存的“贬损型幽默”

 

从现场其他嘉宾的反应来看,这似乎是一个效果不错的玩笑,但对于史密斯夫妇而言,却是对贾达个人外貌的攻击。在心理学领域,这种玩笑属于贬损型幽默(dispar-agementhumor)。贬损型幽默兼具了幽默与冒犯,是指对某一对象进行贬低或诋毁,然而却能使人发笑的信息。常见的贬损型幽默不仅包括对个体外在特征的攻击(比如克里斯对贾达的光头的调侃,或者“你长得真有创意”),还包括性别歧视(比如一些涉及性别贬低的黄色笑话)、种族歧视(比如把黑人的形象与黑猩猩放在一起)、以及对职业、阶级、政治倾向等方面的攻击。


在生活中,幽默在社交、谈判、情绪健康等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幽默感也一直是备受社会赞许甚至推崇的特质。最近《吐槽大会》《一年一度喜剧大会》等节目的火热及“搞笑女”等网络热词的兴起,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对幽默这一特质的欢迎程度。当贬损的内容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幽默方式,即贬损型幽默。然而,贬损他人则是一种带有敌意与攻击性的行为,通常使被贬损者感到难堪、厌恶,恶意的诋毁甚至会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为社会常规所不容许。而当这样一对矛盾体融合在一起,便会产生复杂的效果,即贬损型幽默的使用并不总能成功引发笑声,有时反而会被认为是冒犯的或者不道德的行为,进而产生负面结果,比如像克里斯·洛克一样被打。


什么情下,我们会觉得好笑,而非冒犯?

 

根据良性进犯理论,冒犯本来是让人感受到威胁的,但当这种冒犯不会带来实际伤害,从而被认知评价为良性(即被认为不会带来实质性的伤害),直接决定了贬损是否能够引发幽默。而面对同一个贬损型幽默,不同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评价,进而产生不同的幽默效果,史密斯夫妇与现场嘉宾的表现不同,正是他们对克里斯·洛克的玩笑的评价不同。那么评价过程受到什么影响呢?心理学家总结了三点因素,都会影响贬损型幽默的效果。


体态度和群体身份


众对于某一群体的情感态度是听众是否欣赏贬损型的主要因素。当听众对于发出贬损者持积极态度,或被贬损者持消极态度时,贬损型幽默就能产生良好的默效果。


损型幽默由群体内成员发出时,更容易被接受,更容被评价为良性。例如,同性恋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性恋刻板印象的笑话时会被认为是幽默的,而异性恋者布同样的笑话则会被认为是具有冒犯性的。这一现象在有关种族的笑话同样存在。克里斯·洛克作为美国著名的搞笑演员、脱口秀主持人,言行作风一向大胆辣,并非他第一次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因开玩笑而引发争议。在2016年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作为主持人的他多以种族梗引得全场发笑。当身为黑人的他吐槽自己的族不够努力、不够优秀时,拥有天然的豁免权,但当他拿裔人士的刻板印象和亚洲童工问题开玩笑,则让许多亚人士感到冒犯,并引起了强烈抗议。这是因为当贬损型默的发出者是外群体成员时,可能会威胁到被贬损体成员的社会身份,使他们形成更加消极的自我概念,并感到社会排斥,而贬损型幽默的发出者是内群体成员时,反而有提高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理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包括社会距离、时间距离、离、假设性距离。根据良性进范理论,个体之间的较理距离可以削弱进犯带来的威胁感。因此,拉远听众与被贬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带来更大的幽默效果。理距离较远时,我们会觉得较为严重的进犯也是好笑比如,一些动漫、卡通作品中的虚拟人物,遭到了严重的暴力时,会产生令人发笑的效果。但回归现实生活贬损对象是真实的个体时,一般只有轻度的(如言语或姿势上)的贬损能够引发幽默。

 


人格及文化因素


人格及文化因素Martin等人将个体的幽默风格分为:亲和型、自我增强型、攻击型和自贬型四种类型。攻击型幽默风格的个体具有对他人进行讽刺、嘲弄和挖苦来达成幽默的倾向,更倾向于使用和欣赏贬损幽默。研究同样发现,高社会支配性的个体更容易被贬损型幽默逗乐。社会支配倾向高的个体认为社会本来就是一个自由竞争的丛林,人与人之间高低有别,他们更乐于接受偏见,潜意识里往往表现出对低地位群体、少数群体的歧视和敌意,以试图维持自身群体的高地位。当涉及到政治、瘾癖、性别与健康的主题,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会比来自个人主义文化的人感受到更强的冒犯性,也更难被贬损型幽默逗乐。例如,国内外对于威尔史密斯打人事件的评价两极分化,国内网友出于对病人的同理心,普遍认为洛克的梗过于冒犯;而国外网友则更加关注威尔·史密斯的暴力行为,对其进行强烈谴责。此外,随着《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综艺节目的出现,脱口秀才开始逐渐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但相比西方,国内大众对脱口秀中的贬损型幽默接受程度仍然较低。


笑声能否化解敌意?


隐含歧视与敌意的语言经过喜剧化的加工,似乎降低了攻击性,变得更易于接受。但当贬损裹上幽默的“糖衣”,消极的后果能否被抵消,笑声能否化解敌意?根据偏见规范理论(PrejudiceNormTheory),幽默的非严肃性创设了一种允许表达偏见的宽松的社会规范,使得本身不存在偏见的人对偏见的容忍度变高,而本身抱有偏见的人则不再需要压抑偏见。贬损型幽默就像一个偏见释放器,它在幽默的语境中进一步固化刻板印象,并使歧视行为合理化。许多研究表明,表达女性刻板印象的笑话的广泛使用可能会增加歧视女性的行为,降低对于女权主义的支持,使个体更加容忍针对女性的性骚扰行为,甚至增加人们对强奸女性等严重犯罪行为的容忍,最终加剧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此外,贬损型幽默还“绑架”了被幽默冒犯的人,即便你觉得真的有被冒犯到,也难以直接表达出不满的情绪,因为当你反抗时,他们会告诉你,“开个玩笑而已,别太认真/你没有幽默感”。幽默创设出一种玩笑性的语境、一种从严肃中的解放,在它的包装下,贬损性的内容似乎也应该被一笑而过,否则就是上纲上线、严肃死板。被冠以“没有幽默感”的特质,被戏称为“老实人”,在如今推崇幽默的社会中,同样是一件令人感到难堪的事。


贬损与幽默的矛盾结合,使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但仍然以消极影响为主。研究表明,在演讲时,相比不使用幽默,使用贬损型幽默会让人觉得更有幽默感,但是同时也会被评价为品格更低。当亲密关系出现冲突时,人们常常既想要发泄出不满情绪,又不想破坏、结束这段关系,而贬损型幽默被巧妙使用,则正好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需求;但是一旦运用不当,贬损型幽默可能会导致更加糟糕的冲突解决,甚至导致离婚。在职场上,幽默能够促进领导者与员工的交流,使领导者更受员工欢迎,但同时也会引发员工做出更多违背指令的行为,不利于员工管理。


可见,贬损型幽默很容易在笑声的掩饰下,让敌意不再需要压抑,伤害变得更加顺理成章。为了减少贬损型幽默带来的伤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旁观者行动——有效的干预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旁观者往往是沉默的。这是因为在幽默的语境中,贬损的攻击性是模糊的,旁观者有时难以判断出这究竟是无伤大雅的玩笑,还是令人反感的冒犯。而且旁观者可能会担心自己为被贬损的人声援和反抗会带来人际上的风险,担心自己反抗时,也会与“受害者”一样被认为是过于敏感或没有幽默感,进而可能成为新一轮的“受害者”。


旁观者行动(bystanderaction)是消除贬损型幽默带来潜在危害的有效方式。如果旁观者能够勇敢站出来与贬损型幽默对抗,揭露它内含的歧视与冒犯,便能给予被贬损者情感上的支持与安慰。同时,旁观者的反抗行为可能会给贬损他人者带来负罪感,从而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反省,减少刻板印象。


旁观者的反抗,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和思考,能够让更多人意识到贬损型幽默的敌意。有研究者模仿Facebook和YouTube上的社交互动方式,邀请被试在社交媒体上观看有关贬损型幽默的视频,浏览其他人的评论,并最终留下自己对视频的评论态度:踩或赞。研究发现,被试对贬损型幽默的反应,受到了其他旁观者的情绪反应的影响。当看到其他旁观者留下的反抗性评论,感受到其他旁观者的愤怒情绪时,被试更倾向于给视频低评分和“踩”,并留下更多的反抗性评论。值得一提的是,当评论区以愉悦评论为主,只有人留下反抗性的言论时,被试同样也能够被影响而表示出反抗。


因此,在幽默的包装下,贬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容易被人接受,而旁观者的反抗行动则能够降低贬损型幽默的可接受性,揭示贬损的冒犯性,则能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贬损型幽默的消极影响,从而降低人们在未来做出相似言行的可能性。


当然,旁观者采取行动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因为它面临着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本来并不会发生。


作为旁观者,我们如果足够勇敢,可以表达出反抗;如果一时缺乏勇气对峙,至少可以做到不成为贬损型幽默的助推者,不为其鼓掌、发笑,并警惕贬损型幽默的消极影响,并且提醒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避免类似的表达方式。


作为被贬损的“受害者”,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出自身的感受和反抗,或许也能与旁观者行动产生类似的效果,但前提是应管理、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情绪,寻求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


默感就是分寸感,我们不应拿他人的缺点来做笑料”。


表达不当的贬损型幽默,我们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说出那个“不”字。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_肖家琪

 

请发表评论
该文章已有0条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 暂无评论内容
更多评论
推荐课程
  • 社会心理服务师培训
    社会心理服务师培训
    讲师:
    播放:161 次
  • 心理急救员培训
    讲师:
    播放:118 次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法治报社 - 福建闽社心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7210号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中闽大厦B座12层 服务热线:0591-87870387 网址:www.fjmsx.com

智慧心理云平台

欢迎测评用户登录

看不到验证码?点击重新换一个!
登录则表示您同意遵守《服务协议》

立即注册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