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贰伍心理
你是否感到世界对你不公?
编辑:张秋婷
2022-09-02 11:21:00
浏览量:84
评论:0




社会充满不公平现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适应它。

——比尔·盖茨 

 

不公平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古诗《悯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之句,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现了惊心动魄的贫富差距现实;李白笔下“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揭示了差别对待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阶层严重分化、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多少明星,能力平平却可以靠脸吃饭,挣足了名气,每年拿着普通人、甚至大多数尖端科研人才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巨额收入;有些行业的女性,即便在职场中能力出众,却也难以获得像男性员工那样的薪资待遇和晋升机会。


最近再次火爆出圈的“小镇做题家”,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努力读书,只求考上自己理想的体制内岗位,过上安稳的生活,却被嘲讽是缺乏实战能力的刷题机器人,而明星考编却可以免预笔试,诸如此类的现象总让广大网友民众深感不公。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直以来,人们都对不公平的现象感到担忧、愤怒、无奈,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在日益增多。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公平经历会增加个体的抑郁、焦虑以及愤怒等情绪,降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人际方面,不公平经历会降低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减少利他与合作行为,增加欺骗行为和对不公平实施者的攻击和报复行为。可见,不公平经历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许多不良的影响。


人在社会上生存,不公平经历几乎不可避免,但是人们对不公平的感知是存在差异的。面对同一种情况,有些人觉得很公平,有些人就觉得不公平。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会影响我们的不公平感知呢?


一是社会阶层因素。研究表明,不同阶层的群体对社会分层解释的差异会直接关系到他们对于社会公平的感知。与高阶层者相比,低阶层者更加感到社会不公平。这是因为高低阶层对于阶层分化的归因方式是不同的,低阶层者很大程度上是从外部归因的角度来理解阶层分化,而高阶层者则更倾向于从内部归因的角度。具体而言,低阶层者认为高阶层者之所以处于社会上层并非源于他们的能力与努力,而是基于某种外部因素,如关系、门路、体制漏洞,而低阶层者缺少这些外部资源的支持,所以不公平感更高;高阶层者却认为低阶层者之所以处于社会底层,是因为他们自身能力本来就差或者不够努力,这是他们自己的原因,所以高阶层者不会感觉这个社会有太多不公平。这一结果也充分体现了当前社会不同阶层彼此之间的偏见与歧视。


二是群体共同经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个体感知到的不公平更低。这是因为人们在社会交换互动中,会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公平判断,进而产生公平与否的感知。


不仅如此,人们还更倾向于与经历或地位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当个体与他人属于同一个群体时,如果他们共同经历了不公平的事件,那么他们通常会和群体内的其他人进行横向比较,从而降低了自身的不公平感知。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所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的,去参加了一个招聘面试,结果你受到了学历歧视,被拒绝了,这时你会觉得很不公平。可是如果此时你得知,你的同学也参加了这个面试,同样被拒绝了,那么你的不公平感就会有所降低。


三是社会比较的信息不对称。根据公平理论,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及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及所得的报酬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主观判断。假设你勤勤恳恳、加班加点,而你的同事每天准时下班、无所事事,结果你拿到的工资却比同事少,那么你一定会感到十分不公平。但是,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付出的努力或代价都可能出现错误的评估。公平理论的核心是与他人比较,而比较的信息可能本身就是不全面、不对等的。


在现实中,人们经常有“看人挑担轻松”的知觉心理,觉得为什么有些人平时不读书就能轻轻松松地通过考试,或者凭什么有些人啥也没做就能讨得大家的喜欢,而自己明明付出了许多努力却不能取得好成绩、获得好人缘。可是,你可能不知道这些人也许在背后默默努力着,他们也曾挑灯夜战、勤学苦练,才能收获看似轻松的成功;他们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已经涵养人际关系,于无声处展示了自己的友善和豁达。


因此,判断一个事件公平与否,不仅与事件本身有关,还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当主客观不一致,也就是社会认知扭曲了事实,人们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感知,引发抱怨的情绪和反抗的行为。比如在现实生活中,网络舆论往往对人们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不明真相的普通民众也很容易被“带节奏”,导致出现普遍的不公平感,对社会不满、对生活失望。不可否认,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公平感知是相对主观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少不公平感知,让不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受到损害的群体增强公平感,提升满意度。


第一减少社会限制。研究表明,低阶层者在社会中有更强烈的限制感,过多的社会限制使得他们习惯性地感到自己的命运更多是由别人决定的,而不是由自己掌控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他们更多从外部归因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分层,从而导致了他们倾向于将不公平归咎于社会体制。而限制感的减少能够明显改变低阶层者对社会分层和社会公平的态度,提升其公平感。因此,在出台社会治理相关政策时,对于底层民众的限制措施应尽量谨慎施行,而“一刀切”式的限制手段更要避免。


第二避免特殊对待。在无法确保完全公平的条件下,尽可能避免对某些个体或某类群体独自实施不公平政策,有助于降低个体的不公平感知。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尽量避免出现“特例”现象,否则可能破坏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甚至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引发严重的社会事件。


第三增强自我肯定。当个体强调、确认和肯定自己最看重的价值观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来自于社会的歧视与威胁,重构整合的自我意识,使自我系统恢复平衡。努力、大胆地去追求自己最想要的东西,积极关注自我成长与收获,树立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减少无意义的社会比较,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的不公平感。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_张秋婷


请发表评论
该文章已有0条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 暂无评论内容
更多评论
推荐课程
  • 社会心理服务师培训
    社会心理服务师培训
    讲师:
    播放:172 次
  • 心理急救员培训
    讲师:
    播放:134 次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法治报社 - 福建闽社心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7210号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中闽大厦B座12层 服务热线:0591-87870387 网址:www.fjmsx.com

智慧心理云平台

欢迎测评用户登录

看不到验证码?点击重新换一个!
登录则表示您同意遵守《服务协议》

立即注册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