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长假转眼就结束了,倾巢而出的熊孩子们让长辈既无奈又痛苦,他们可能是亲戚家来做客打碎你心爱的手办的“大魔王”,可能是景区里随地上厕所的“神兽”,也可能是公共交通工具上大声喧哗的“歌神”。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快乐。
为什么好端端的一个孩子会变成这样呢,诚然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但家长的教育是影响孩子能否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体的关键。李玫瑾教授在综艺节目《圆桌派》上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的所有表现基本上是一个折射,折射出父母的水准。”的确如此,很多携带孩子的家长,没有做好榜样,让自己的不雅行为在孩子面前暴露无遗,并成为孩子直接效仿的“真人秀”教材。
人的发展受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更重要是社会文化因素。熊孩子不是一出生就是熊孩子的,更多的是后天父母的养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造成的。
一、每个孩子都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家庭的样子
1.孩子的不良行为会由于模仿父母而产生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孩子的世界是模仿的世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实际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才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孩子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接触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成为了孩子主要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曾经在1961年进行了一场名为“波波玩偶”的实验,波波玩偶是与儿童身形相近的一种充气玩具。参与实验的是斯坦福幼儿园的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年龄在3~6岁,这些孩子被分为三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各为24人,观察非攻击性成人模特;第三组24人,去观察攻击性行为的成人模特。实验结果表明,观察攻击性成人模特的孩子比观察非攻击性成人模特的孩子出现了更多的攻击倾向和行为。
可见,成人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们的表现。我们将天使引入人间,莫要将之带向地狱。
2.亲子模式影响孩子的社会性活动方式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一般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依恋的类型有以下四种:
•A型:回避型依恋——母亲在不在场无所谓,母亲离开,并不表示反抗,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母亲回来,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非高兴,有时也会欢迎,但很短暂就离开了。又称“无依恋婴儿”。
•B型: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场,能安逸地玩,偶尔看母亲,与母亲交谈,对母亲微笑;母亲离开,操作会受影响,婴儿明显表现苦恼、不安,想找母亲,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与母亲接触,且容易抚慰,平静。
•C型:反抗型依恋——当母亲要离开则非常警惕,离开时表现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当母亲回来,其态度矛盾,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母亲亲近他,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
•D型:混乱型——A、B、C三种依恋行为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复杂地结合起来。
婴儿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与母亲的养育特征有重要的关系:
•安全型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表情极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回避型的母亲倾向于拒绝和不敏感,有时对孩子缺乏耐心、反应迟钝,常表现消极。
•焦虑反抗型的母亲常错误地理解儿童的需求,不能形成与儿童和谐相处的节奏。
•混乱型的母亲常虐待儿童,对儿童的看护不规律,母亲对儿童情感矛盾,常表现出强烈的亲近和强烈的回避行为,因而致使儿童的情感混乱和矛盾,同时,这些母亲往往是低收入阶层,有抑郁倾向。
早期的依恋关系与孩子的情感发展存在长期的关系,影响孩子怎样看待自己和怎样看待他人,也影响他们发展出不同的社会关系模式。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困难,研究表明A型儿童在以后的发展中,很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C型儿童则表现出退缩行为。而安全依恋儿童由于其具有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友善、自信、信任他人等健全的人格特征更有可能受别人的喜爱。
3.不稳定的家庭相处模式迫使孩子做出不良的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不良儿童的背后总有一个破碎的家庭。一个稳定的家庭对儿童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鲍文在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1984年阿克曼将家庭系统定义为家庭的所有成员总是处于互动状态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是全家人共同影响的结果,个人的行为改变也会造成其他人的行为变化。此理论将家庭比喻成一个系统,由家庭成员、权力结构、家庭规则、互动型态、沟通方式等所构成,家庭成员在其中相互影响、塑造彼此的行为。
家庭系统有维持其形态稳定的“均衡”特质,但诸如婚姻冲突等事件会破坏家庭系统的均衡状态,儿童受内心激发或被家人逼迫,以适应不良的方式恢复家庭系统的稳定。
有时候孩子们突然发怒,表现出“坏孩子”的行为,很可能只是因为他想吸引父母的目光,让父母重视家庭关系,维护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系统。
二、父母如何做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最大助力
1.以身作则的家长
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3对新婚夫妇在教堂祈祷:“上帝啊,请赐我一个宝宝。”上帝将三个天使变成三个可爱的孩子,在三个家庭同时出生。可是二十年后,第一个家庭的孩子暴力蛮横又贪婪,第二个家庭的孩子胆怯自卑又无能,第三个家庭的孩子热情聪明又可爱。他们询问上帝为什么会这样,上帝让他们审视自己,他们才发现孩子的一举一动正是自己生活的折射。
的确如此,所谓的熊孩子,正是因为有一个熊家长在孩子面前经常表现出不良的行为才会如此。作为父母,我们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使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使他们发展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良好的社会关系模式。在与人交往中,更加的理性平和,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对待未知的挑战。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提供持续的稳定的爱。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他需要解决一个心理冲突,就是对妈妈的基本信任或者基本不信任。只有孩子能够成功解决这个冲突,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孩子才能够健康的发展人格。
父母给孩子持续温暖的爱,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地会认为外部环境也和父母一样会这样对待他;而如果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常常是训斥和责骂,会形成定向思维,以为外界也会同样的态度对待他。
同样,人本主义学派的心理大师罗杰斯也认为只有婴儿能够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父母给予婴儿的爱意并不受婴儿的行为而出现增减,这样婴儿才能达到满足的状态。能够在婴幼儿时期得到无条件积极的孩子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更加容易不受束缚更加自信。
持续稳定的爱,是父母能给孩子的,勇敢面对世界的武器,他必不会因为胆怯和害怕而停止探索和学习,这也是父母给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礼物。
3.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孩子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力量。因为有父母在身后守护,孩子不会变得偏激且敏感,在面对危险时不会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是会主动地去寻求家庭的支持。
和谐的家庭氛围指的是孩子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孩子始终相信父母会在身后保护他们。有一个错误的观点是,许多父母担心离婚后,孩子会因生活在单亲家庭而被同学嘲笑。殊不知这样日复一日的争吵,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大,在面对失败时他想向父母求助,而父母却自顾不暇,连自己的婚姻都无法处理。我们当然不希望婚姻走到破裂的那一步,但如果已经缝补不了这个裂缝,我们应该勇敢地结束这段关系,也给孩子做一个勇敢的榜样。同时父母要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尽管父母离婚了,但爸爸依旧是爸爸,妈妈也仍然是妈妈,爸爸妈妈永远都是爱你的。这样,孩子能够更加放心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种的因,会成为孩子的果。在教育中我们会犯下许多的错,但因此感到愧疚,而止步不前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让孩子更加快乐地成长。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
文_章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