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贰伍心理
元认知错觉:学习科学领域一个有趣而重要的问题
编辑:郑千屿 张锦坤
2022-09-02 11:23:43
浏览量:175
评论:0



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和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脑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医学众多研究领域。简言之,学习科学主要探讨“人是如何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学习”的问题。伴随着技术和教育的进步,学习科学正在成为在改革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强大力量。元认知错觉是学习科学领域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指个体对有效学习信念的错误认知,会引起学生的过度自信、甚至盲目乐观,造成“辛勤耕耘,劳而少获”的低效学习。


元认知错觉:自我认知偏差和内省错觉


1979年,美国儿童心理学家Flavell提出元认知一词用以描述人们对自我意识的觉察。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准确的元认知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它使学生了区分已经掌握的学习概念和仍需学习的内容,有效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而深层次地提高学习能力以及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果。而元认知错觉是一种由元认知偏差导致的内省错觉,即个体在自我审视的心理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偏差,由于大多数心理过程是无意识加工的,这就使得我们常常陷入“我以为我以为的就是我以为的”的认知陷阱。在学习活动中,元认知错觉常常表现为“以为学会了但实际上”的学习错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普遍存在错误信念和过度自信的倾向,简单来说,我们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时,往往会高估对某个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这种高估背后隐藏着某种错误信念——它让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充分掌握了正在学习的知识。这种盲目自信则会进一步影响后续的学习行为,如过早停止学习,选择无效的学习策略以及固化某种错误信念。那么,学习中常见的元认知错觉有哪些呢?


学习中常见的元认知错觉和认知机制


⑴ “我学起来很轻松,所以我学的很好”?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对那些学起来轻松的知识掌握得更好。但真相是:“学起来轻松”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可能具有误导性。从信息加工视角出发,学习的过程是对信息编码的过程,而这一加工过程的容易程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判断和决策。加工流畅性假设指出,学生会基于加工过程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测和控制,也就是所谓的元认知过程。学起来轻松意味着学生在编码过程体验到了较高的知觉流畅性,例如,人们倾向于对那些字体更大的项目做出更高的学习判断,虽然字体大小并不会影响学习者的真实记忆水平,但大字体促进了知觉流畅性加工,使学习者做出更高的回忆预测,这就是由文本信息的知觉特征引起的元认知错觉。研究表明,除了字体大小外,文本清晰度、音量、材料熟悉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判断。那些由知觉流畅性带来的良好的主观体验更容易让学生将当前的学习活动视为简单,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可能受到了加工流畅性的欺骗,让我们把“学得轻松”的良好体验识别成“我已经学会了”的信号。



⑵ “看别人会了等于我自己也会了”?

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我们经常通过教师或教学视频的演示来进行学习,而这种观察学习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看别人演示等于自己学会”的错觉。这是一种常见的能力错觉。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在编码和提取信息时越费力,我们的学习可能就越深入,而当我们看他人解决问题时可以直接获得问题的答案,无需投入太多的努力进行理解,自然就错失了内化知识的机会。简单来说,看别人做往往比自己做来的容易,而只有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我们才更能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整合,由此构建出完整的心理模型,从而实现更准确的判断和评估。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看着老师行云流水地解出一道复杂的几何题,大脑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我已经学会的感觉,但轮到自己亲自解题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学会。因此,对于某一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来说,真正的掌握和有效的评估都需要建立在深层次的信息加工上,仅仅是观察别人解决问题并不能帮助我们构建出准确的情境模型,他人解题的过程仅仅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流畅感,降低了我们对问题的难度感知,甚至认为这些知识已经轻松进入我们的大脑。当个体会更多地基于这些表层的线索,而不是真正理解的表征线索进行判断时,就会导致对自己掌握水平的高估。


⑶ 反复阅读能够帮我们更好地记忆?

当我们坐在书桌前,一遍又一遍地重读课本的内容时,我们可能会以为自己正在完全记住和理解这些材料。但事实却是——我们只是在训练自己对关键词和内容的“认识”,而不是对这些内容的充分回忆和理解。重复学习使大脑形成对信息的熟悉感进而产生“我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熟悉感错觉。一项关于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发现,相比起自我测试,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反复阅读来巩固自己学习的内容,并且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更能获得好的成绩。但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测试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记忆手段,试着回忆学习的材料比单纯地阅读更能促进长期记忆的保持。简单重复阅读相同的内容让我们对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熟悉,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知晓感,这会让我们以启发式的方式做出我已经记住了的判断。但知晓感其实是一种基于再认情景下的预测,而在考试中,我们往往需要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回忆和提取,仅仅知道自己知道是远远不够的。回忆一下那些年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场景——考试前一晚抱着课本反复阅读背诵,到了考场却出现提笔忘字的尴尬瞬间。反复阅读带来的熟悉感构建出的虚假自信心让我们以为自己正在理解了所学材料,但,我们真的没有。



如何跳出元认知错觉陷阱实现有效学习?


正如研究所表明的那样,我们在学习中经常被“自信心”误导,从而做出不那么准确的判断。也就是出现一种“明明觉得都懂了”的元认知错觉——当我们阅读一本书的一个章节时,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能理解它,但一旦合上书本,我们就很难回忆起刚刚读过的材料。当我们在做数学题时,看完问题的答案以为自己会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元认知错觉可能导致学习事倍功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跳出元认知错觉的陷阱?


  •  (1)“判得早”不如“判得晚”

在学习结束之后,学习者需要对自己能够回忆或理解材料的程度进行判断,也就是元认知研究中常用的学习判断,准确的学习判断反映了个体对学习和记忆效果的有效监测。研究表明,在学习之后延迟一段时间后做学习判断比立即进行判断要更准确,这就是学习判断中的延迟效应。研究者指出,即使在学习和判断之间只有几分钟间隔也能够大幅提高学习判断的准确性。简单来说,我们在判断自己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的时机很重要,学习完马上进行判断更容易使学习者凭当下的体验或记忆线索得出结论,这种直觉先行的判断方式往往带来过度自信。而在学习后的一段时间再进行学习判断,个体更多使用基于表征的线索,更能反映一个人真正的理解水平,从而实现更准确的判断。因此,在一堂课程结束之后,马上得出“我已经懂了”的结论,往往会让我们掉入错觉陷阱,不妨采用“延迟策略”,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阶段性的认知评估。


  • (2) 自我测试让你心里有数

大多数人把测试作为一种评估手段,如学校里的考试用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研究表明自我测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测试你自己,你才能弄清楚你到底知道些什么。就大脑加工的机制而言,自我测试其实是一种信息提取的过程,在大脑中搜索目标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记忆效果,研究者发现比起反复阅读,提取练习更有助于促进长期记忆的保存。从元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取练习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巩固记忆水平,也能够作为一种反馈手段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测、评估和调节。简单来说,在自我测试中,成功的提取能够促进记忆的巩固,而提取失败或错误的提取则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反馈,即我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一知识。同时,研究者发现由错误带来反馈能够让学习者对正确答案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强化学习效果。因此,适当地使用自我测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缩小预期学习结果和实际学习结果之间的差异。比如在看老师解出一道数学题之后,尝试着进行自我测试,在测试中获得对知识点的实际反馈,做到心中有数。


  • (3) 给自己制造“麻烦”

我们习惯性地会认为,记得越快,学得越好。但认知科学研究表明,记得越吃力,学得越好。学习中的必要难度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认识水平,还能使我们真正掌握知识。如果把我们的大脑看成计算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处于“编码”的过程,回忆的过程则是提取信息的过程。必要难度假说表明,如果我们在编码时越努力,进行了深度加工,那么在提取这些信息时则越容易。因此,我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给自己制造“麻烦”,增加输入信息的难度,如切换不同的学习场景,适当延长学习的间隔时间等。


  •  (4)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邓宁-克鲁格效应 (Dunning-Kruger effect) 描述了不同能力的个体在完成特定领域任务时出现的未能准确评价自身能力的现象:能力低者往往高估自身能力,能力高者略低估自己的能力。同时研究者还发现,能力低者经过训练提高某领域的能力水平后,其估计偏差将得以减小。该现象已在逻辑推理、阅读、驾驶、下棋、打网球等各种学习领域中被验证。因此,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时,构建相对完善扎实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掌握水平,减少认知错觉带来消极影响。

结语

我们的大脑在进行信息加工时有着两个盒子,一个装着“认知”——对信息的感知、记忆、学习和思考。另一个装着“元认知”——对当前的自己进行监控,如我当前正在记忆和思考什么。简单来说,一个盒子用于保存内容本身,另一个用于监控内容。了解学习中的可能出现的错觉就是把关于元认知的知识装进认知盒子的过程,当我们能够将认知盒子用以指导我们的元认知,并使之发挥有效监测和控制功能时,我们就更有可能成为高效的学习者。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

文_郑千屿 张锦坤



请发表评论
该文章已有0条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 暂无评论内容
更多评论
推荐课程
  • 社会心理服务师培训
    社会心理服务师培训
    讲师:
    播放:172 次
  • 心理急救员培训
    讲师:
    播放:134 次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法治报社 - 福建闽社心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7210号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中闽大厦B座12层 服务热线:0591-87870387 网址:www.fjmsx.com

智慧心理云平台

欢迎测评用户登录

看不到验证码?点击重新换一个!
登录则表示您同意遵守《服务协议》

立即注册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