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贰伍心理
爱在点滴里——家庭教育之有效陪伴
编辑:陶颖
2022-07-16 10:44:13
浏览量:89
评论:0



【家庭教育问答】


孩子:“妈妈,我一个人好无聊啊!”


普通父母:“自己找玩具玩吧,给你买了这么多玩具!”


高情商父母(放下手头非紧急的事情):“那妈妈来陪你一起玩,这样宝贝就不会无聊了。”





孩子无聊的背后隐藏什么?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一个是可以提供吃食的母亲,一个是温暖、柔软的母亲,婴猴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等人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只停留在喂饱层次,更需要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支持,并能从父母那边得到安全感。在孩子和父母密切的情感交流中,会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就是依恋。通常表现为:当孩子面临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时,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父母(通常是母亲)。


当孩子只能发出咿咿呀呀声的时候,会通过表情、声音和动作向父母发出信号。当孩子们表现得高兴时,父母就会继续逗孩子开心;当孩子不高兴时,父母就会通过抚摸对孩子进行安抚;当孩子表现出兴趣,父母就会给孩子感兴趣的物品。父母还会经常解释孩子们的行为,对孩子所发生的事情做出简单的描述,如,“宝宝哭了,是不是饿了呀?妈妈这下就给你冲奶。”“哦哦宝宝不哭,妈妈给你换尿布。”就这样,孩子在这些日常生活中逐渐参与到与父母的对话,也在这样亲近、密切的交流中建立起对父母的依恋。


当孩子逐渐长大,学会用言语向父母发出陪伴和依赖的信号。父母或许会听到孩子们说“妈妈,我好无聊啊!”或者“爸爸妈妈,你快过来陪我玩!”孩子也可能拉扯着父母的手臂,走向玩具。这些都是孩子依恋的表现。对于还未步入校园生活的孩子,父母就是孩子的玩伴和依靠,这也成为了为人父母甜蜜的“负担”!


所以,当孩子表达“我很无聊”时,这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



当孩子表达无聊时,父母应该怎么做?


孩子的依恋需求如果一直被拒绝的话,极有可能缺乏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大多表现出自卑,敏感,不自信等特点。许多小时候缺乏陪伴的大部分孩子表示,在开会时不敢提出自己的建议,与他人交谈时不敢直视他人的眼睛,在团队协作中表现得也比其他人差。不仅如此,有些孩子表示,因为小时候缺乏安全感,在长大后经历了更多的挫折,受到了更多的挑战。


或许父母会无奈地说:“可是我在孩子提出诉求时真的没时间。”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会通过玩具和电子产品来解决陪伴问题,但是过度的玩具和电子产品一定是好的吗?效果会不会适得其反呢?如何回应和处理孩子的无聊事件呢?


1.允许孩子无聊,不对孩子发怒

成人在手机的使用下,依旧会有无聊的时间,孩子更不例外。孩子的无聊可能是真的无聊,也可能是想和父母进行情感的联系,所以当孩子说到无聊时,请各位父母不要不耐烦,不对孩子发怒。


2.利用孩子“无聊”的时间,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

兴趣要从娃娃抓起,儿童幼时是培养创造力和兴趣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适当去引导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帮助孩子寻找喜欢的领域,例如涂鸦、收集邮票、滑板等。


3.不过多的玩具和电子产品

很多父母为了省事,经常给予孩子过多的玩具和电子产品,虽然玩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对形状、颜色的认知,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但是越来越多的玩具真的好吗?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过多的干扰因素会让孩子对自己的玩具不专注,并且对玩具和游戏也失去了兴趣。


4.转变回答方式

父母可以转变自己回答的方式,在暂时无法满足孩子的诉求时,可以跟孩子商量,是否可以忙完后再来陪伴孩子。父母对孩子提出独立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需求,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小小举动,也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有效陪伴,成为一位高情商父母?


健康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那父母该如何有效陪伴,培养健康的依恋关系呢?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进入校园前朝夕相处的人,容易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例如:温暖、和谐的家庭能够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让孩子对家庭充满信任感,更能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但争吵、冷清的家庭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影响孩子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支持和倾听

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由于父母遗传、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孩子在性格、表达、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个体差异。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需要家长给予不同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这也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尊重和观察孩子,探索出适合孩子的方式。在孩子需要我们倾听时,停下我们忙碌的步伐,去仔细听听孩子的请求和想法。


3.关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

孩子在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都是不同的。例如在3岁到6、7岁这个时期,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想要去探索周围的事物,但由于他们能力有限,常常需要成人的帮助,所以家长需要在此时提供及时的帮助。但是在6、7岁到12、13岁,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该阶段儿童的依恋对象面向同学和老师,家长就需要为孩子提供引导和提醒,帮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社会性和品德。


著名作家龙应台曾说过:父母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所以,莫等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同伴,不再需要家长的陪伴时,再来后悔错过孩子的童年。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_陶颖

请发表评论
该文章已有0条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 暂无评论内容
更多评论
推荐课程
  • 社会心理服务师培训
    社会心理服务师培训
    讲师:
    播放:172 次
  • 心理急救员培训
    讲师:
    播放:134 次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法治报社 - 福建闽社心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7210号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中闽大厦B座12层 服务热线:0591-87870387 网址:www.fjmsx.com

智慧心理云平台

欢迎测评用户登录

看不到验证码?点击重新换一个!
登录则表示您同意遵守《服务协议》

立即注册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