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问答】
父母和孩子走在路上,遇到亲戚或朋友,父母让孩子问好。
孩子:“为什么我要和他问好呀?我又不认识他。”
普通父母:“因为这是一种礼貌呀,小孩子得懂得礼貌,碰到大人要问好”
高情商父母:“问好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有人关心他们呀,可以带给他们快乐和温暖,那你愿不愿意成为一位传递快乐的小太阳呢?”
路遇亲戚朋友,慌忙招呼问好,若无礼貌问答,则为无礼小孩,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况,也是中华传统教育中所强调的重要一环——礼貌教育。但面对较为陌生的人时,孩子往往会做出躲避的姿态,回避父母的要求。此时的父母或是尴尬而不失礼貌地为孩子贴上标签——孩子胆小不爱叫人,或以家长的权威强迫孩子打招呼。这种半诱导半强迫式的打招呼方式是否符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规律?这种“你好”教育是否真的能够教育出文明礼貌的孩子呢?事实上,类似刻板化的“你好”教育,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安全界限,让孩子越来越排斥社交,甚至会激化孩子的叛逆心理,进而影响亲子关系。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你好”教育,让“你好”教育由刻板走向自然?
刻板化“你好”教育的正确认识
1、怕生是孩子在自我保护的一种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发现儿童由于陌生人的突然出现会产生的某种程度上的恐惧、紧张或不安的情绪。这就是陌生人焦虑,是孩子防范陌生人、确保自身安全的一种生物本能,以此避开不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的生存技能。其通常发生在儿童出生后6个月左右,8-12个月达到高峰,15个月后逐渐消失。但这种陌生焦虑到3~4岁时还没有完全消失,尤其是在陌生环境里接近陌生人时,他们还会表现出警觉,通过悄悄打量来观察、感受对方的安全性。
2、怕生可能是孩子“自我中心”在作祟
当孩子面对“陌生人”表现出躲避时,家长先别着急责备孩子,这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自我中心”小怪兽在作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3岁~6岁幼儿这一阶段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从他人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个难题,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将自己的看法加诸于他人的想法与观点之上。比如,当孩子要送妈妈生日礼物时,孩子会把她喜欢的芭比娃娃送给妈妈,并且认为妈妈也会喜欢芭比娃娃。且由于孩子的人际网络较为简单,向陌生人打招呼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重要性,加之孩子习惯于从自身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无法理解家长所提出“打招呼”的要求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故孩子面对“陌生人”时表现出躲避也是正常现象。
3、怕生可能是父母不恰当教养方式所致
当父母提出“你好”要求时,有些孩子会表现出退缩、不愿与他人交流等,这是由于孩子对于他人的不信任与恐惧,而这恰恰可能是平时父母教养方式不恰当造成的。面对孩子时,家长往往习惯于以权威的身份进行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长期处于不平等地位,孩子缺乏表达自由表达的机会,内心意愿常常被父母压制。长此以往,孩子对于他人的信任感会逐渐减弱,选择躲避人际交往。当孩子抗拒问好时,共情能力较弱的家长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是一味给孩子贴上标签“没礼貌”、“胆小”、“不听话”。殊不知,这种贴标签式的教育非但无法进行良好的“你好”教育,反而会造成孩子错误的自我认知——原来自己是胆小的、怕生的,不懂事的,久而久之,孩子有可能真的被标签化,成为父母口中那种“没礼貌”的人。
如何做高情商父母,让“你好”教育走向自然
1、以身作则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曾说:“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实行。”孩子需要时间去观察对方或寻找模仿对象,而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参照,当遇到亲戚或朋友时,父母让孩子问好前,不妨先向“陌生人”表达热情的问候,以此减弱孩子面对陌生人时不安与焦虑,给孩子时间做好心理准备。此外,要求孩子打招呼前,可以以热情的语调向孩子介绍“陌生人”,提醒孩子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以及孩子应该如何打招呼,避免孩子因为不知如何称呼而陷入紧张不安的状态。
2、“被需要”激发内生动力
当孩子面对问好时内心表示抗拒,意味着他们对打招呼的对象感到陌生与害怕,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孩子往往选择躲避。问好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交的开始用语,正确引导孩子建立社交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评指责,而应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用温柔平等的语气询问孩子原因。例如:孩子今天碰到了一个满脸忧愁的小伙伴,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位小伙伴好像遇到一些小麻烦,如果你可以和你的小伙伴打个招呼,让他感觉到有人关心自己,这可以带给他快乐和温暖,那你愿不愿意成为一位传递快乐的小太阳呢?打招呼成为“被需求”就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让孩子感觉到被别人需要,体验与人交流的乐趣,这样才能够激发内心人际交往的动力。
3、鼓励式教育,肯定自我价值
当孩子抗拒打招呼,羞怯地躲在父母身后时,父母可以将孩子抱起或者蹲下来与孩子平视,温柔而微笑地鼓励孩子,“如果你打招呼了,妈妈(爸爸)回家陪你一起玩游戏哦。”如果孩子仍旧不愿意打招呼,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这一边,用正面的态度去保护孩子,让孩子去做适合自己、符合自己需求的事情。父母可以善意地回答:“孩子不是故意的,只是对您还陌生,等他准备好了就打招呼了。”
4、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喜欢在人群中表达自己,因此与人问好对于他们而言自然不成问题,甚至乐在其中。但对于一些专注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孩子而言,他们对于自然物质表现出高度的兴趣与投入,在人际交往方面却有些迟缓。当他们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时,家长贸然要求他们问好,易使孩子陷入恐惧焦虑情绪中,无法作出符合家长期待的应答。若此时家长继续强迫孩子问好,或直接为孩子贴上“胆小”“不听话”“没礼貌”的标签,无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看见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将教育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细心与耐心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你好”不仅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基本礼仪,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体现。鲁迅先生有言:“教育根植于爱”。因此,家长应理性对待“你好”教育,用爱助力“你好”走向自然化,在每个小细节中呵护孩子纯净而美好的童心。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_林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