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贰伍心理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真的有关系吗?
编辑:龚馨媛
2022-07-16 16:43:34
浏览量:85
评论:0



Z先生,年富力强,是一家企业的经理,他精力充沛雄心勃勃,但最近却突发高血压而住院;

Y先生,是一位省劳模,但多年来的任劳任怨却使他心力交瘁,两年来先后患高血压和糖尿病;

X女士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别人都十分羡慕她,却不知道她其实是一名抑郁症患者;

Z、Y先生和X女士的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却有着实质性的联系,心理和生理就像硬币的两面, 二者是一个统一体。心理健康会反映在生理层面,通过身体的种种表现展现;而身体健康的状况也会反馈给心理层面,从而对心理的健康状况施加影响。


那么,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我们如何与心身疾病共处?以下的内容将一一揭晓。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躯体疾病的一类。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支气管哮喘等,其发生、发展均与心理应激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导致相关疾病, 换言之, 疾病的部位和心理之间存在关联。有研究表明,头皮的一些疾病(如,脱发、滴虫病)是强迫症在作祟;儿童期的偏头痛也被看作是一种精神生物学的适应障碍。并且,在中外医学史上,也有对心身疾病的探讨。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人们从对疾病的治疗转向了对疾病的预防, 以至对心身健康的关注。现代医学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这也使得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医学的联系愈加紧密。

 

心身疾病出现的原因

 

探讨心理与心身疾病的关系,应当首先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即该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这些问题也都很有实际意义,而单靠考察一种特定的心理特点而不考察疾病性人格是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格与疾病之间相关程度低,这提醒我们,我们健康状况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很难找出一个简单的致病原因。这种逻辑是建立在人格与疾病低相关的基础上,低相关表明,人格只能解释治病的一部分原因,其他许多因素,对解释疾病的产生和发展都会有帮助。同时,正如弗里德曼等人指出的那样,用来解释问题的因素也许小但并不表明不起作用,一个较小的变异量,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说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身疾病的影响因素

 

来自外界的心理压力是如何导致躯体产生改变并致病的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弟子阿莱克桑德,最早提出的典型的心身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神经性皮炎,并认为这些疾病都与特定的心理冲突有关。


心身疾病的发生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个体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区、温度、气象等自然条件变化和环境污染。例如,长期呆在环境污染严重地区的人,由于长时间处于这种“危险外界”的压力之下,所以相较于一般人更容易焦虑抑郁。社会环境指家庭、文化教育、风俗习惯、道德 标准、生活水平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心身健康。这些自然社会因素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通过神经中枢机制、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影响人体内的组织器官,使之产生病变。例如开篇例子中提到Z先生的高血压,就是因为处于持久性愤怒、紧张情绪中,都会使得心脏收缩加强、血流增加、血液粘稠度升高等造成血压升高。如此一来可以明确了解心理状况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心身疾病的避免与治疗

 

那么当我们面对心身疾病这样的难题,该如何破解呢?

 

(一)面对、接受、等待

首先,如果你觉得自己可能有心身疾病,最重要的是自己做一次全面的检查,接受医生的诊疗结果,接受自己身体出现的状况并学着与之和谐相处。耐心等待,等待这些状况的反复无常,等待它们的来回折腾,等待它们的安静离开。

 

(二)觉察不稳定因素并尝试避免

心理社会因素是导致心身疾病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可以尝试在我们能够掌控的前提下,避免或者远离导致自己情绪变化的刺激源。例如,你发现熬夜会让你第二天的心情欠佳,执行力下降,那么就可以尝试提早上床、睡前不过度浏览网页、调暗室内灯光、临睡泡脚等方式提早进入睡眠。

 

(三)运动改善情绪,转移注意力

运动可以很好的应对心身疾病,能够加快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情绪宣泄。近年来“运动疗法”一直是很热门的话题,运动的确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有规律的运动不仅可以提升身体素质,有助于人体的健康,还能增进人际互动、改善个人的心理和情绪,舒缓压力,产生愉快的感觉。

 

(四)综合性治疗

以上的方法只能够帮助个体尽可能避免患上心身疾病,在治疗心身疾病的过程中要坚持综合性治疗的原则,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态度,例如系统脱敏、行为认知矫正等;合理使用药物可以配合心理治疗起作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他治疗包括松弛训练、理疗、催眠 暗示、气功等,均能调节患者的身心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心理因素致病也治病,与躯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康必须加上关键一环,那就是心理健康。



福建社会心理服务共建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_龚馨媛


请发表评论
该文章已有0条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 暂无评论内容
更多评论
推荐课程
  • 社会心理服务师培训
    社会心理服务师培训
    讲师:
    播放:161 次
  • 心理急救员培训
    讲师:
    播放:118 次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法治报社 - 福建闽社心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7210号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中闽大厦B座12层 服务热线:0591-87870387 网址:www.fjmsx.com

智慧心理云平台

欢迎测评用户登录

看不到验证码?点击重新换一个!
登录则表示您同意遵守《服务协议》

立即注册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