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贰伍心理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心理专家访谈
编辑:闽社心
2020-03-27 14:19:37
浏览量:299




《今日关注》——心理疏导 科学防控 远离恐慌↓↓↓

巴州电视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心理专家访谈》


新冠病毒疫情这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威胁着广大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时至今日,大多数个人或家庭已经居家隔离十几天了,恐慌、焦虑等各种不良情绪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因此,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为应对当前新冠病毒疫情对各族群众产生的各种心理、情绪问题,给予各族群众专业的情感支持、心理疏导,进一步筑强抗击疫情的心理防线,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心理学研究与心理咨询及社会工作领域的资深专家,巴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原所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副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巴州库尔勒市幸福树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创办人周素娟老师做客巴州电视台直播间,就目前现状,为巴州群众讲解新冠病毒疫情给社会大众带来的影响,并提供应对指南。以下是巴州电视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心理专家访谈”内容文字资料,供大家了解,希望能够帮助那些正在困惑无助的民众。



问:

周老师好!最近一段时间您可能更加繁忙了吧?面对疫情的突发,又正值春节期间,社会大众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情绪或行为问题?就目前疫情防控的情况,你们遇到的典型的心理问题都有哪些?




是的,最近虽然我也和大家一样,大部分时间是“宅”在家里,但还是处于相对繁忙的状态,首先呢,是受巴州教育系统的邀请,专门为由巴州疫情防控指挥部、州教育局党工委主办、巴州卫生学校承办的全州八县一市教育系统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抗击疫情·心理援助”的专题培训做了视频直播讲座,这个讲座也通过钉钉和杏仁核平台同步直播和录播。随后受巴州妇联的邀请,参与到巴州巾帼心理志愿者服务团队,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开展电话、微信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疫情的突发,会让社会大众在生理、心理、情绪、思维和行为上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应激性反应,普遍会表现出恐慌、焦虑、失眠、抱怨、愤怒、强迫、疑病症等等问题。还有因长时间的封闭式管控和隔离而产生的 "感觉剥夺"综合征,从众心理、灾难化思维,不可控感、不确定感、非真实感、无意义感等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目前呢,我们接到求助的典型的心理问题大部分还是因长时间“宅”在家里无所事事,或滞留在某地而一时无法返回,让生活顿时失去常态的焦躁不安、情绪郁闷、担忧恐惧心理以及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的一种不确定性焦虑。



问:

当下,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宅”在家中,那么,对于“宅”在家中的社会公众如何“宅”得安心,如何进行自我情绪、心理调适,以及如何自我鉴别,在哪种情况下需要寻求专业心理援助,请周老师给出一些建议和指导?


答:


之前在非典期间和各其它一些突发重大事件时,我都参与一线工作和心理援助。突发灾难性事件和疫情考验着人们的承受能力、防控能力,然而比疫情更可怕的是恐慌和焦虑情绪的泛滥。刚才我也说到了,长时间的“封闭式管理”对大家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所以呢,我们要让情绪管理成为狙击疫情的第一免疫力。应该说,在面对突发事件、面对重大疫情时,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情绪波动,这是人的本能,也是非常自然的现象,适度的紧张和焦虑都是人的正常反应,而适度的紧张和焦虑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它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水平和应对能力。因此,现在大家需要做的是调整认知,在接受自己的情绪,在直面疫情实况的前提下,去充分了解疫情的防控知识,主动做好个人的防护。

在这方面,我也强调一下,一定要尊重科学,从自我做起,切断一切传播途径,首先坚持做到三个动作,一是“宅”,安下心来““宅””,尽量的不出门;二是“戴”,尤其是一旦要出门,哪怕只是去扔垃圾也要戴好口罩;还有一个就是“洗”,勤洗手,外出回家一定要洗手。同时,即使是整天呆在家里,也尽可能地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合理的饮食,增加适当的室内运动,最好保证日间一定的活动量;还要尽可能接受一定的自然光照射,可以经常到阳台上或打开窗户晒晒太阳,来提升自己的免疫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随时觉察、评估和知觉地宣泄情绪,及时调整心态。“宅”在家里面的时候,我个人建议可以多读读书,听听音乐,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充实自己,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微信、电话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寻求亲朋好友的相互支持,主动化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自己跟自己去对话,做一做自我放松训练,比如说呼吸训练、放松冥想、音乐放松等。那么对于儿童情来说,家长可和孩子玩各种互动小游戏,扮演不同角色,不仅可以借此机会来与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还可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孩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青少年包括大中学生更加可以借此机会,好好进行自我觉察和反思,有计划地阅读一些的过去没有时间阅读的书籍,很好地做做自己未来学业 、职业和人生的规划,设计一下自己的人生蓝图。

另外就是老年朋友,更容易在疫情面前出现心理上的特殊反应。老年人接受信息不畅,心理更容易脆弱孤单。有的老人可能会过度忽视疫情的严重性,会出现固执地硬要往外跑的行为,而有的又过度“关注”疫情,出现过度恐惧的心理。所以,老年朋友做好自我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建议老年朋友不要因为疫情而打乱自己的正常的生活节律,要保证健康睡眠科学饮食。就算户外遛弯遛不成了,广场舞跳不了了,只要自己想做,在家里还是选择适宜的室内运动,做到动静结合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调节心情。老年群体的心理调节离不开家人支持,平时因工作忙年轻人不能常回家,这次疫情让很多年轻人都能有更多的时间呆在家里,这也是一个特别的机会,年轻人和老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亲密联结和情感交流的机会。所以,大家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也要好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享受天伦之乐。

   无论哪个年龄段,哪个人群,如果感觉自己有持续时间比较长、频率比较高,严重的心理困扰和痛苦,自己无法摆脱,并影响到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就属于非正常状况下的过度反应,这种情况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问:

本地区也出现了几例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那么,周老师,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和疑似患者在隔离治疗的不同时期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又该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社会心理关护呢?。


答:

是的,已经确诊的患者和疑似患者在隔离治疗过程中,更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首先,在隔离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明显的应激反应和不良情绪,比如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性等(有也个别的极端者甚至因为愤怒而成为了移动的感染源);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有自责自罪自卑的心理,比如,后悔当初防护措施没有做好,埋怨自己的某些决定,内心希望身边的人多关心自己,在乎自己,不要嫌弃自己;患者还往往会出现猜疑心理,比如猜疑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猜测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怀疑诊断的真实性等。他们更敏感地去观察医生护士的表情,从而来猜测自判自己的病情。所以,对确诊的患者和疑似患者,首先医护人员要理解他们所出现的任何情绪都非常态下的正常或过度的应激反应,一方面不要被患者的攻击性所激怒,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其悲伤行为过度卷入。同时医护人员在理解患者的前提下,除药物治疗外应当给予正面心理支持和心理危机干预,耐心解释目前治疗的要点和干预的有效性,做好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安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还可以适时采用音乐疗法,松训练,来帮助他们放松心情。确诊的患者和疑似患者也要学会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绪,不要选择逃避或者压抑自己,及时觉察、评估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合理宣泄情绪,做到既不伤人也不伤己,尽可能地保持心理平衡,积极配合治疗。隔离期间可以读读书,看看电视剧、听听音乐,或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保持与家人、朋友和社会沟通,获得全方位的支持和鼓励,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心理援助热线或在线心理干预,倾诉感受,寻求帮助。



问:

还有啊,周老师,对于那些一直奋战在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比如一线的医护人员和不同岗位的公务员这些人群,他们在自我心理防护和心理援助方面,您有哪些专业性的建议?


答:


在所有人群当中最特殊的群体,也是更加需要及时给予心理呵护的,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特殊岗位的公务人员。在此,我首先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他们会因为长时间承受高强度、高风险、高应激的工作,过劳和睡眠不足导致的身心疲惫,还会因为面临着来自社会大众的高期望、媒体舆论的压力和种种有形或无形的不确定性,导致情绪压抑、烦躁、悲愤、无助、恐惧和耗竭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等不良心境。尤其是面对步断涌进的患者而感到巨大压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潜性的担忧,对患者的担忧、对自己的担忧,对家人的担忧等。因此,从个人层面来说,作为医护工作者和特殊岗位的公职人员,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认知评价,增强对疫情的正确认识和自我心理防护意识每无论多心,也要及时随时抽出一点点时间去觉察、看见、化解自己的情绪,还要随时随地提升自我价值感,随时利用各种方法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充电;从组织层面上,医院领导,政府及相关单位负责人要加强对他们的人文怀心和慰问,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解除后顾之忧,还可以提供、畅通咨询热线、进行有效的网上咨询、辅导和干预渠道。适时开展相应的压力管理、挫折应对、心态修炼等相关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增强心理抵抗力和心理恢复能力。社会层面上,社会各界应该对医务人员和公务员多一些理解、体谅和包容,为他们建立多联动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源源不断的各层面的援助和关爱。


问:

最近,国家联防联控机构权威发布,除了武汉,其它疫情低风险地区在继续加强疫情科学防控的前提下,可以有序复工复产,对此,您给广大即将复工的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在自我心理调适方面还有哪些建议?


答:

目前,除了武汉,其它疫情低风险地区已经开始陆续恢复上班,有的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压力,产生的急躁不安的“急迫返岗心态”,而更多的还是阻抗、排斥和拖延,出现“恐惧返岗心态”,对疫情的各种担心、焦虑、恐惧等情绪可能还将持续伴随,这就有可能出现有的人不想回到工作岗位,或者对工作厌烦、精力涣散、无心工作、工作效率降低等消极心理。心怀恐慌,仍然担心环境是否安全、与人接触是否可能被传染、在外面吃饭是不到处都有病毒等,这些担心会转化为对上班的焦虑、恐惧及一系列的适应障碍。但是,相信这些问题也都是暂时性的,对于复工者个人来说,首先,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当属首位。我们每个人还是要做好个人自我防护,严格遵守政府各项规定和管控制度,顾全大局;二是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做好个人健康防护,从身体和心理层面照顾好自己和家人;三是立足本职,最好能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积极参与到抗击疫情行动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和价值感 ,激发自己的原动力;另外,各单位的负责人和管理者,要加强心理链接,做好员工心理关爱,增强员工信任感、归属感。

   最后,面对疫情,我送大家几句话,一是要适度关注不过度(合理看待疫情,谨防灾害化思维泛滥);二是积极防控不抱怨(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做好自我保护和专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去抱怨,少去指责);三是相互支持共面对(保持社会联系,彼此友爱互助,给予支持,传递温暖,共同抵御这场危机)。

    抗击疫情需要我们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奉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众志成城,我们守望相助。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在此,再次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和所有特殊岗位的人员,也祝福我们的各族同胞、我们的国家,早日从这场疫情战中胜利突围! 



结:

感谢周老师接受访谈,为广大群众答疑解惑。观众朋友们,在抗击疫情期间,如果有遭遇无法自行排解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可直接拨打屏幕下方的周老师心理热线:18096876111,18040851769。


另:


【周素娟简介】巴州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原所长、巴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副教授、资深社会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巴州社区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库尔勒市幸福树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创办人、库尔勒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首席心理师。

 




来源:幸福树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培训中心



病患及其家属、延迟开工开学的普通人、医护民警等一线工作人员、必须外出的人、孩子及家长……如何缓解疫情焦虑,国家卫健委建议↓↓






来源:人民日报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法治报社 - 福建闽社心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7210号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中闽大厦B座12层 服务热线:0591-87870387 网址:www.fjmsx.com

智慧心理云平台

欢迎测评用户登录

看不到验证码?点击重新换一个!
登录则表示您同意遵守《服务协议》

立即注册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