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心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交流探讨相关的学术和实践议题,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于2023年12月15日至12月17日在海南三亚召开。本次会议以“面向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心理学”为主题,由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专业委员会、三亚学院主办,三亚学院科研处、三亚学院社会学院承办。来自国内外94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00多位专家教授、青年学者和师生代表参加本次会议。
16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三亚学院副校长朱沁夫教授主持,中国心理学会现任理事长、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中山大学佐斌教授和三亚学院陆丹教授致开幕词。苏彦捷教授指出心理学在人民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将心理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心理学界的重要使命。她希望这次会议能够为心理学界和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为推动心理学的应用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佐斌教授在致辞中强调社会心理学家要关注中国的现代和当代社会现实,研究中国人的典型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构建社会心理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共同推进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化。陆丹教授在致辞中向推动和支持论坛举办的各界朋友表示欢迎和感谢,并表示三亚学院将对心理学进行深入的工科钻研,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推动心理学的应用和发展,为构建更加和谐、富有创新的社会贡献力量。
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后,会议特邀8位专家进行了主旨报告。从动机的竞争机制、疫情背景下社会心理结构与理论在公共卫生研究的整合、情绪调节、时间认知、社会心态、气候变化心理、心理扶贫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心理研究。钟毅平教授、黄敏儿教授、方平教授、肖少北教授分别主持了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周晓林教授在《趋近和回避动机的竞争机制及时间进程》中,探讨了内疚作为一种道德情绪与自我觉知的关系。这种情绪状态被发现会影响社会行为,产生补偿行为或回避动机。周教授通过算法定量计算了补偿动机和回避动机的时间进程,为理解内疚情绪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亚洲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及香港理工大学陈晓华教授在《Integrat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 and Theories in Public Health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中阐述了应用社会心理概念和理论在公共卫生范畴的意义。通过探讨不同国家应对流行疾病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提出了在医疗保健、人格和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更好地了解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以及个人倾向与政策的相互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李红教授在《对威胁刺激的敏感性,保护人类生存,却伤害女性心理健康》的报告中,通过深入研究男性和女性面对威胁时的不同反应,发现男性对高负性刺激敏感,而对中等负性和中性刺激难以区分;女性则对中低负性刺激的感受性更强,提示男性和女性在面对威胁时的不同反应可能是由进化压力造成的。
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以《人际间的情绪调节》为题,介绍了在青少年发展阶段,个体在面对自身和他人情绪时有何表现特点,同伴之间如何互相调节彼此的情绪状态,进行人际间的情绪调节需要具备哪些心理能力等内容,系统介绍了社会功能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女王大学纪丽君教授在《Temporal Cognition Across Cultures》报告中指出时间认知存在跨文化差异。西方文化认为时间像一条直线一样向前流动,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截然分开的,而中国文化则更强调循环时间观,即时间像一个圆圈一样循环往复。这种时间框架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的记忆、决策和情绪体验。西方人在做决策时更倾向于考虑当前的信息,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考虑过去和未来的信息,为我们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亚学院李静教授则以《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社会心态研究》为题进行报告,剖析了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人民应如何形成积极的社会心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孙彦研究员在《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报告中,介绍了心理学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最新成果及其在相关政策制定中可发挥的作用。从国家战略、学术前沿和研究机遇角度阐述了气候变化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贡献力量。
海南大学傅安国教授则以《心理贫困的社会治理——以心理扶贫的若干研究尝试为例》为题作报告,分析了社会心理学在辅助扶贫脱贫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阐述了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公众的贫富价值观以更好地寻找脱贫的内生机制,实现从脱贫到振兴的心理贫困治理。
八位专家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激起了参会者的积极讨论。
主旨报告
在17日上午的特邀青年菁英大会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韩晓春副教授、中山大学罗思阳副教授、浙江大学杨芊教授分别就群体冲突的神经机制、跨尺度交叉科学研究、医疗健康中的社会心理学这三个主题进行了精彩报告。
会议在16日和17日举办了专题论坛和口头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116名专家学者、研究生们做了精彩的学术分析。专题论坛探讨了“成瘾的前因后果”、“亲环境心理与行为”和“社会文化变迁下的新时代污名”这三大现实社会议题,口头报告围绕“情绪与亲社会”、“环境心理”、“社会性发展”、“道德”、“组织与社会”、“积极情绪”、“人际关系”、“性别与社会”、“态度与行为”、“群体决策”、“文化与自我”、“社会认知”、“社会决策”、“亲社会行为”、“社会神经科学”、“经济与社会”和“健康与社会”展开。参会学者对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心理的过程、机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拓展了社会心理的学科研究前沿,提出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证建议。
会议最后,会议主席佐斌教授主持闭幕式并做了总结发言。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委会候任主任钟毅平教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在碧海之滨、椰风之下共同探讨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共同推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并邀请各位专家继续参加明年的学术年会。在这次盛大的学术盛宴中,各位学者围绕“面向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心理学”这个主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新时代为中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发展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很多的责任和义务。心理学工作者应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关注现实问题,秉承学科本质属性,发展学科新内涵,更加关注人类福祉,践行心理学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宗旨。
青年菁英大会报告暨闭幕式
来源:中国心理学会